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全国碳市场已正式运行四周年,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全国碳市场自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健康有序,呈现出稳中有进、规范有序的发展态势。
近日,上海环境(601200)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破6.7亿吨、成交额460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在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2025年全国碳市场实现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交易方式新增单向竞价。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机制的发展与完善,进一步发挥好全国碳市场的政策工具作用。”赖晓明说。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速
《21世纪》: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整体建设情况如何?
赖晓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健康有序,呈现出稳中有进、规范有序的发展态势。截至2025年6月底,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6.7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59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速,《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出台,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2025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容方案发布,明确碳排放市场政策方向和市场预期。2025年6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进一步完善交易方式,提升交易效率。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的不断深化健全,对提升市场活跃度、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一年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波动,交易规模、活跃度持续提升。
2024年,随着《条例》正式施行,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综合价格收盘价于2024年4月首次突破100元/吨,近期市场价格在70-80元/吨。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1.89亿吨,累计成交额181.14亿元,年度成交额创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随着2025年首次扩围工作开展,市场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21世纪》: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如何差异化定位、协同发展?
赖晓明:自《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2024年5月1日施行起,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相同温室气体种类和相同行业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避免重复管控,厘清市场边界。
近期,上海市出台了《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方案提出,着力构建与本市“双碳”相协同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创新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协同机制,构建规则健全、诚信透明、广泛参与的碳普惠体系,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交流。更好发挥上海碳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推动上海市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实现。
上海碳市场加上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和钢铁行业企业,已覆盖了全市碳排放总量约2/3,有效促进了纳管单位优化能源结构,工业领域纳管单位排放量下降明显、高于全市工业领域总体下降率6个百分点,为上海市碳达峰目标实现提供有效助力。
2024履约年度,上海纳管企业使用15690吨碳普惠减排量用于配额清缴抵销,较去年增长72%;绿电消费量进一步增加,购买绿电的企业数量较上一履约年度增长3.3倍,绿电消费增长24%;8家纳管单位获得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额外38710吨配额激励。截至2025年6月30日,上海碳市场现货(含拍卖)累计成交2.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5.21亿元,排在各试点碳市场前列,是全国唯一连续12年实现100%履约的试点地区。
上海碳市场相继推出碳质押、碳回购、碳远期、碳价指数、碳基金、碳保险等全国多个首单碳金融产品,有效盘活碳资产 800多万吨,融资额超过1.3亿元。上海碳市场回购交易业务自2024年1月上线以来,共开展9笔碳回购交易,累计成交18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近600万元。
《21世纪》:在优化碳金融工具,加强碳市场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协同方面,上海环交所有哪些规划?
赖晓明:近年来,上海环交所已联合金融机构开发了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和业务,陆续推出碳质押、碳回购、碳保险、碳指数、上海碳配额远期及挂钩指数的ETF等碳金融产品与服务。
碳中和指数是碳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通过环交所评价方法,指数选取了100只代表资本市场碳中和贡献度减排潜力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挂钩该指数的ETF基金引导资金投向为低碳转型领域,目前也是该领域规模最大的绿色低碳主题ETF之一。去年12月,上海环交所联合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上海碳价格指数,旨在反映上海碳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和走势,帮助市场参与者更直观地了解碳交易价格的动态变化,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该指数的发布为碳定价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基准。
继碳中和主题指数之后,环交所今年也将推出资本市场的转型指数。资本市场转型指数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转型金融的背景下推出的又一个金融产品,基于转型金融跟碳市场的覆盖行业紧密结合。
未来,上海环交所将持续推动碳市场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协同,一方面推动政策与产品的联动,完善碳金融激励机制,有效发挥绿色金融政策对碳金融产品发展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是打通市场连接渠道,推动企业碳信息与信用体系、绿色评价方法等挂钩,强化碳市场和绿色投融资的联动。
碳市场是应对CBAM的重要手段之一
《21世纪》:日前,欧盟委员会通过了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修正案。CBAM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企业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赖晓明:CBAM作为一项单边措施,目前已经引发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欧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对于高碳排放行业,碳成本占价格比可能较高,CBAM实施将对产品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导致相关企业的边际利润与贸易份额承压。此外,绿电、氢能、碳捕集等关键技术可能在压力下迎来发展机遇,企业也面临绿色供应链重塑的新发展方向。
在此背景下,企业应保持对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动态跟踪,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积极构建起自身的碳数据核算与碳管理体系,以“算好账”为基础为应对未来工作要求积累起充分的数据基础与决策依据,将“碳”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要素,积极推进企业低碳管理,推动生产的能源结构转型与降碳技术攻坚。
CBAM与欧盟碳市场发展改革紧密相关,也将生产国的碳定价机制作为定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建设和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应对CBAM的重要手段之一。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机制的发展与完善,进一步发挥好全国碳市场的政策工具作用。今年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纳入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这三大高碳排放领域同时也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覆盖并受影响的行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碳壁垒压力,我国下一步亟需加速开展绿电应用推广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精准摸底等基础性工作,以夯实数据基础、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并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亿策略配资-成都股票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站-配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