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着沙粒拍在脸上那一刻,这个上海姑娘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新疆式接风"。她攥着拉杆箱的手指节发白,头发丝里能搓出二两沙,抬头却看见棉花糖似的云朵大咧咧地挂在蓝得晃眼的天上——和上海那种总像蒙着层毛玻璃的天空截然不同。
出租车司机老马是第一个让她见识到阿拉尔脾气的。这汉子单手把她的28寸行李箱抡进后备箱,操着陕西口音混新疆调子的普通话嚷道:"妹子把安全带扣瓷实喽!咱兵团的路比上海地铁还稳当!"车轮碾过柏油马路,窗外闪过成片的棉田,白花花望不到边。老马说自个儿十六岁跟着爹妈来兵团,现在儿子都在棉纺厂当技术员了。"您说我是陕西人?新疆人?"他方向盘一打拐进新城大道,"在阿拉尔呆够十年的,都是喝过塔里木河水的自家兄弟!"
小饭馆的老板娘给她上了碗"筷子面"——那面条粗得能当毛衣针使,菜码堆得活像微型天山。她举着筷子发愣时,邻桌戴白帽子的回族大爷笑着点拨:"姑娘,在咱这儿吃饭得讲究'三光政策':汤喝光、菜吃光、汗流光!"后厨飘来的孜然香混着东北大碴子味的划拳声,新疆曲子伴着河南梆子,竟意外地和谐。她突然懂了,阿拉尔的魅力就像这桌大杂烩,啥调料都敢往锅里扔,偏偏烩出独一味。
小区楼下的石榴树下永远坐着情报交换站。穿迷彩服的兵团大爷们用五湖四海的方言讨论棉花期货,山东大妈和四川嬢嬢为辣子鸡正宗做法争得面红耳赤,转头又能合伙给新搬来的甘肃夫妻凑齐锅碗瓢盆。那天她拎着两兜子菜踉跄进单元门,三楼当兵转业的张团长直接蹿下来接手:"上海丫头细胳膊细腿的,这苦力活得找我们兵团汉子!"这话说得,倒像她早就是这栋红砖楼里自家闺女似的。
农贸市场的湖南籍辣椒贩子教她认"辣度指数":"皱皮椒哄娃娃的,线椒刚够调个情,真正带劲的要数铁皮椒!"转头又往她袋子里塞把小米辣:"上海人吃这个,保管冬天不用开暖气!"卖馕的维吾尔大叔把刚出炉的芝麻馕掰半块塞她手里:"趁热乎,上海面包房可没这太阳味!"她捧着烫手的馕,突然想起外滩那些标价牌上带着欧元符号的"手工欧包"。
广场舞的阵营划分堪称微缩版民族大团结。东北大秧歌的唢呐声里混着维吾尔族手鼓,穿太极服的老先生和艾德莱斯绸裙子的阿姨们共用一片水泥地。烧烤摊主老周是山东人,十年来练就了用馕坑烤鱿鱼的绝活。"在阿拉尔混日子,没点跨界本事都不好意思摆摊!"他给她的羊肉串多撒了把孜然,"别学那些上海小年轻数签子,在咱这儿吃饱了才算给老板面子!"
派出所办暂住证时,户籍警小王边敲键盘边唠嗑:"您这身份证照片拍得跟明星似的,在阿拉尔用不上。"见她疑惑,姑娘笑着指指窗外:"咱这儿认人不认证,菜场王婆记性比人脸识别系统还灵光!"果然第二天去买菜,卖活鱼的马大嫂老远就招呼:"上海姑娘!今早的鲤鱼带着冰碴子,给你留了最肥那条!"
兵团文化宫里,老军垦的讲座让她见识了什么叫"混搭人生"。河北出生的老连长说着带羊肉串味的吴侬软语,当年支边的上海知青现在擀得一手陕西裤带面。银发如雪的老太太拍着她的手背:"姑娘,阿拉尔人就像胡杨树,看着枝桠朝四面八方长,地底下根须早缠成麻花了!"
临行前夜,整个单元楼给她办了场"混搭饯行宴"。河南烩面泡着新疆奶茶,上海糖醋排骨边上蹲着东北酸菜白肉。顶楼的四川医生醉醺醺地总结:"在阿拉尔呆过的人,胃都成了联合国!"她抱着邻居们塞的辣酱、葡萄干、手工鞋垫,突然觉得拉杆箱沉得拎不动——这里头分明装了小半座塔里木盆地。
回上海的飞机上,她盯着舷窗外的云海发呆。空姐递来餐盒,揭开是精致的三明治配沙拉。她莫名想念那碗能砸死人的"筷子面",想念农贸市场此起彼伏的"丫头""姑娘""妹子"的吆喝。手机突然震动,微信群里弹出一排消息:三楼张团长发的棉花丰收照,辣椒贩子直播炒制辣酱的小视频,甚至还有户籍警小王提醒她暂住证到期续签的语音——带着浓浓羊肉串味的普通话,听着比外滩海关大楼的钟声还亲切。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亿策略配资-成都股票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站-配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